
杭州市拱墅区以“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”为切口,聚焦失业人员、就业困难人员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帮扶,探索形成了数字就业服务应用场景,为重点群体就业、再就业提供智能化、精细化、实时化服务,助力开创“浙里共富”新局面。目前,数字就业“拱墅经验”得到全省推广。
一、坚持以人为本,通过实践创新破解群众需求。一是以目标为导向。拆解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、失业人员、就业困难人员等3项业务单元,梳理12类业务事项,汇总岗位需求明细。通过统合岗位数据,利用数字化服务路径,向需求方反馈岗位信息,让就业困难群体足不出户就能收到招聘岗位。二是以问题为导向。全力打通人社、公安、民政等6个部门数据壁垒,保证户籍、居住地、社保等20余类信息有效链接,促进了部门间数据互融互通,深度激活数据价值,实现数据共享、服务决策协同。三是以效果为导向。再造就业服务流程,从“区—街道—社区”层层下达任务到“企业—社工—失业人员”直线对接,实现困难群体就业“一体化”帮扶。通过系统比对户籍信息,将人员精准定位至全区168个基层网格,通过数字就业场景应用,在1分钟内匹配就业帮扶人员,为后续精准服务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。
二、坚持数字赋能,通过智能推送实现精准就业。一是数字服务出实效。在数字就业应用场景中设置智能提醒、大数据匹配、提前预警等功能,改变了以往手工作业模式,由被动提醒转向主动服务。 二是帮扶过程全可控。运用“三色”标记残疾人、困难人员和失业人员等重点帮扶人群,分别设置不同的走访频率,运用应用场景提醒网格工作人员及时开展走访帮扶,并实时掌握走访轨迹。三是帮扶政策精准送。依托大数据,数字就业平台可自行比对失业人员的年龄、参保情况等6类信息,自动判断每名失业人员可以享受的帮扶政策,在每个服务对象政策享受时间节点前,形成“工作提醒单”推送给基层网格员,今年已对4类群体2800余人次实施点对点政策帮扶。
三、坚持协作赋能,通过多元发力促进群体共富。一是共享企业资源。充分发挥区内人力资源服务业和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优势,通过数字就业应用场景搭建就业岗位供需平台,引导1000余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入驻,日新增就业岗位300余个,优先安排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。二是配置市场资源。对失业登记人员“精准画像”,将匹配的产业园岗位信息,智能推送给社区网格员,经网格员2次筛选,再发送给失业人员,提高再就业成功率,今年通过该方式累计已推送岗位5000余个,推荐成功上岗失业人员500余人,平均求职周期从30天缩短至10天。三是打造特色品牌。针对特定群体精准出招,例如,向毕业大学生推出“Morning call”叫早服务、向就业困难人员推出潮鸣WSC职介项目、向全职妈妈推出“心花绽放”就业援助等优秀品牌项目。项目开展以来,已帮助60余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、300余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,1200余名失业人员再就业。